BB视讯

工程案例

2025-06-19 22:11:01

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案例(二)

分享到:

  母亲河滋养流域水土、哺育一方儿女、孕育民族文化、承载浓浓乡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守护好母亲河生命线,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水利部深入落实习“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的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以来,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选取88条(个)河(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各地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制定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修复方案,通过加强初始水权分配、生态流量监管、水资源调度、河道整治、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4年,88条(个)河湖中,74条河流实现全线条河流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9个湖泊的生态水位得到有效保障。如今,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年全线年实现全年全线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近期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成为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又一重要标志性成果。

  为全面总结母亲河复苏行动的经验做法,提炼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模式与路径,也为其他河湖的保护治理提供有益借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案例的征集。根据流域和地方报送,结合母亲河复苏实际效果,水利部遴选出了17条(个)母亲河(湖)典型案例,现予以发布,供各地学习借鉴。今天推出第二期。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水利部将坚持不懈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更多显著成效,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水利力量。

  天津市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将母亲河复苏行动作为落实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行动,修复河湖生态系统,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激发湿地经济、水文化新活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提供了鲜活的河湖复苏案例。

  七里海位于天津市宁河区西南部,总面积44.8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滞洪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是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素有“京津绿肺”美誉。从1958年开始,受开垦农田、人工养殖、建设用地等影响,湿地面积不断萎缩。80年代后,受气候、上游用水增加等影响,入七里海水量锐减,到2000年初,七里海逐步干涸,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大幅缩减,导致芦苇群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重现湿地美景,改善生态环境,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天津市积极推进七里海生态环境复苏,生态水位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重新擦亮了“津沽七里海”这块生态“金字招牌”。

  (一)高度重视,优化顶层设计。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母亲河复苏,市领导多次深入七里海现场调研指导,明确七里海市级河湖长,积极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市水务局主要及分管负责多次专题研究,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实。科学制定规划,加强湿地与周边水网联通,统筹多种水源,畅通补水线路,不断加大生态水量保障力度。

  (二)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复苏。将年度复苏任务形成独立清单印发宁河区政府,将各相关单位一并纳入复苏工作体系,研究建立生态补水协调联动机制,强化“按需补水”,进一步提升湿地补水效果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统筹兼顾,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各类用水需求,合理确定生态水位目标,建立生态水位监测和预警响应机制。严格七里海取水许可管理,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推动湿地周边有序合理取水。自2021年以来,累计补水1.8亿立方米,历年生态水位保障全部达标。

  (四)拔点攻坚,强化科技支撑。对七里海人工养殖、建设用地等进行清理,实现全封闭管理。构建“人防+技防”巡护机制,借助无人机快速识别保护区内各类问题并处置。增设多套遥测水位设施,大幅提升监测及时性和准确性。初步建成七里海智慧化监管系统,提升监管能力。

  (五)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组织开展“关爱山川河流,助力河湖复苏”等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借助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全方位展示七里海复苏成果,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母亲河复苏的良好氛围。

  (一)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芦苇群退化被遏止,珍稀濒危植物有效恢复,“飞翔贵客”不断增加,2025年春季共监测到25余万只候鸟途经七里海,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累计过境超4000只,其他重点保护鸟类数量也屡创新高。

  (二)湿地经济活力四射。七里海生态复苏衍生出水域管理、设施维护以及民宿旅游等,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津沽七里海”生态金字招牌带动七里海河蟹等特色产业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提供坚实基础。

  (三)水文化带动聚集效应。打造“重走方舟路”红色教育基地,成功举办七里海音乐节等系列文体活动,吸引了天津乃至京冀地区市民参与,大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科学的思想引领。天津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复苏行动,并及时将复苏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和精神收益,有效增强工作可持续性。

  (二)坚强的组织领导。水利部、天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高度重视母亲河复苏行动,不断加强组织领导、顺畅沟通协作、加大投入力度,举全行业之力推进母亲河全面复苏。

  (三)科技保障。不断强化科技赋能,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展开合作,引入新技术、新平台,为下一步持续巩固提升七里海复苏成效打下坚实基础。

  滹沱河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母亲河,承载千年历史、孕育千载文化、滋润千万百姓。上世纪70年代以来,滹沱河常年断流、植被稀少、砂坑遍布、废弃物堆积。为改善沿线年河北省启动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以来,滹沱河从昔日的“大地伤疤”蜕变成亮丽的“城市名片”,成为河北省河湖生态复苏的一个缩影。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在盂县进入河北省,流经石家庄、衡水,在沧州献县与滏阳新河汇合,经子牙新河入渤海湾,流域面积24664平方公里,全长615公里,河北省境内296.2公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道常年断流干涸,在城市高速建设发展时期,干涸的滹沱河成为建筑用砂的主要来源地,又成为污水排放地,对母亲河的过度索取,使滹沱河防洪安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滹沱河从呵护沿岸儿女的母亲河变成横亘在石家庄北部的一道伤疤,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石家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发展空间,2017年,以生态恢复、防洪泄洪、涵养水源、产业发展、文化景观相统筹,启动实施了规模大、范围广、标准高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2022年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以来,滹沱河两岸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滹沱美景得以重现,为推进省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超前战略思维谋定规划。编制《滹沱河(黄壁庄至深泽界)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以“石家庄绿色发展带,京津冀城市沿河发展示范区”为定位,通过水利防洪、生态绿化、道路桥梁等工程措施进行全方位生态修复,将两岸的优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创新要素串珠成链。

  (二)坚持统筹兼顾理念,以多元立体布局规划建设。规划在主城区段扩河为湖,新建蓄水建筑物,形成连续水面,其他区段按照“小水大绿”的理念,营造“溪流湿地河道+小型湖面”交替的湿地型河流。以农田和广阔的河漫滩为基底,连续的河流水系及道路系统为廊道,洲岛、水塘、现状林地、公园节点等为斑块,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格局。

  (三)坚持差异化理念,以功能需要分段打造特色风光。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交通等因素,将河道划分为以“城市公园”“乡野田园”“水源涵养、生态湿地”为特色的三种不同风貌段,并分期进行建设。

  (一)恢复河道生态,丰富生物多样性。滹沱河自2021年实现全线年全线水流贯通,生态水量保障率连续4年达100%。湿地的鸟类达到了220种,其中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4种,小天鹅、大天鹅、鸳鸯、斑头秋沙鸭、鸿雁、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42种,特别是白鹭等对生态敏感的珍稀鸟类开始在滹沱河筑巢繁衍。

  (二)美化生态环境,助力拥河发展。打造了城市轨迹、周汉河湿地、光影水秀等多个亮点,109公里的滹沱河沿线初具风光,百米生态风光绿化带效果显现,滹沱河市管段水质持续改善,实现了溪流与湖面相互交替,溪流两侧水生植物呈现出水上草原的大河风貌。

  (三)形成滹沱文化,展现丰富底蕴。形成了滹沱河区域的文脉体系,包含滹沱河流域文化(漕运、典故传说等)、正定古城文化(古城格局、九省通衢等)、城市近现代文化(火车文化、乡愁文化等)。将沿线中山文化、台西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到生态风光中,建设二十处特色景区,打造滹沱二十景。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级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现场组建前线指挥部或工程建设处,在工程一线强化督导、调度,全力以赴抓推动、促落实,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压实目标责任。逐级细化目标任务,压实滹沱河洪灾防御、岸线管控、生态复苏、文化保护、沿河产业发展等各项目标责任。强化河长制,为目标责任的落实保驾护航。

  (三)强化资金支持。拓宽河道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充分用好各项金融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化投资格局。

  (四)凝聚社会力量。鼓励设立企业河长、民间河长、河长监督员、河道志愿者等,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滹沱河保护治理,积极营造惜水、爱水、护水的良好风气。

  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汾河治理保护作为全省重要任务,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全力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全面落实母亲河复苏行动,举全省之力打造形成汾河生态经济带格局,有力提升了沿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汾河,正一路奔流,如一幅荟萃了山水人文和发展活力的动人画卷,在三晋大地上铺展开来。

  汾河位于山西省中部及西南部,干流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5.3%,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母亲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降水产流减少、地表拦蓄利用和采矿的影响,流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汾河下游河道被耕地侵占,造成河道与河床萎缩,滨河生态空间被压缩,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

  为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山西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契机,加快推进汾河治理,通过综合施策,精准施治,有效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河道生态用水、提升河湖生态功能,促进河湖互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实现流域生态功能全面恢复提升。

  (一)高位推动,强力推动母亲河复苏。2024年,山西在全国率先公布县级以上母亲河名录,启动母亲河复苏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省长双总河长签发第3号省总河长令,省级河长亲自巡河调研28次,督导解决母亲河生态流量保障等突出问题。统筹各类资金支持汾河母亲河复苏,“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项目6大类40项全部开工、完工23项。

  (二)配置先行,保障汾河生态用水。明确汾河初始水权,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持续优化调度水资源,有效保障汾河生态用水。2024年,汾河出现春旱、夏伏旱,来水偏少3—7成,山西首次启动万家寨引黄工程、汾河二库、柏叶口水库和川引水工程等多水源联合调度,向汾河增加补水6678万立方米。

  (三)强化监管,规范取用水秩序。2024年,聚焦汾河母亲河取用水问题,及时发现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取用水行为,累计处理1500余个违法违规问题。全面动态掌握各类取水口信息,推动取用水监测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规模以上非农取水在线%,促进取用水精细化管理。

  (四)综合施策,强化泉域保护。2018年以来,开展汾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大力实施煤矿整治、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断流30年的晋祠泉于2023年5月实现复流。2024年,省水利厅与太原市政府联合印发《晋泉十条》,推动晋祠泉稳定复流,监测水位达到1.22米,创复流以来新高。

  (一)水量越来越丰。自2023年11月6日至2024年5月6日,组织开展汾河上游(汾河水库、汾河二库)连续按7立方米每秒向汾河实施生态补水,补水水量1.1亿立方米,满足生态流量目标要求。

  (二)水质越来越好。汾河水质监测断面满足《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汾河干流水质目标要求,汾河整体水质有所改善。

  (三)风光越来越美。汾河干流716公里河道全部维持形态规整和输水通畅状态,沿河风光秀丽,成为沿岸群众赏心悦目、亲水乐水的游览之地。

  (一)多措并举保障河道生态用水。加强干流、支流、湖泊、湿地、滩涂、沼泽等水系连通和生态廊道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促进地下水水位止降回升。

  (二)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倒逼产业深度节水,促进人水和谐。

  (三)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分配生活、生产用水,留足生态用水,加强多水源联合调度,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实现还水于河。

  为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河道断流问题,按照水利部部署,辽宁省开展寇河母亲河复苏行动。通过加强纵向联动与横向协同,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统筹河道内河道外用水,落实推进初始水权分配、保障生态流量(水量)等工作任务,实现寇河全年全线水流贯通。

  寇河发源于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振兴镇枫树村,流经铁岭市西丰县、开原市、清河区,在开原市老城镇东南汇入清河,河长113公里,总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复苏行动实施前,多数村屯河段未治理,护砌损毁,河段淤积,水域岸线空间被挤占,拦河闸坝阻挡,水体循环不畅,河道内生态用水保障不足,造成西丰县境内松树水文站至叶赫河入寇河河口6公里河道断流。为此,辽宁省水利厅、铁岭市水利局、西丰县水利局联合开展寇河母亲河复苏行动,利用水库、闸坝实施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度,实施寇河综合治理工程,强化河湖长制落实,全面改善寇河生态环境。

  通过实施寇河母亲河复苏行动,寇河水域岸线空间得到保护,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至今松树水文站断面持续过流,非冰冻期内西丰县寇河会文橡胶坝至叶赫河入寇河河口6公里河道全面恢复有水,实现全线贯通,河流逐步恢复生机。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联动。辽宁省总河长签发第6号省总河长令,推动寇河母亲河复苏行动。辽宁省水利厅联合铁岭市及西丰县人民政府建立寇河母亲河复苏行动工作协调机制。西丰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水利、农业农村等为成员的母亲河复苏行动工作组。

  (二)保障生态用水、改善断流现状。制定寇河生态流量(水量)保障实施方案,明确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水量)目标。完成会文橡胶坝生态放流设施改造,在橡胶坝右侧埋设导流管,通过闸门开闭控制下泄流量。制定年度水文监测分析方案,做好松树水文站的水文监测工作。

  (三)强化统一调度、统筹三生用水。制定西丰县寇河年度水资源调度计划,开展水库、闸坝联合调度。2024年春灌期间,按照“先下游、后上游”原则有序组织开展泡田灌溉,全年采取城区橡胶坝塌坝、水库补水方式调供生态水量635万立方米,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四)实施流域治理、保护水域岸线。开展寇河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河长54.21公里,新建堤防3.33公里、生态防护87.34公里、硬性防护21.49公里、岸线.5万平方米。

  (一)实现全年全线水流贯通。通过实施寇河母亲河复苏行动,实现2023—2024年全年全线水流贯通,松树水文站断面持续过流,超额完成复苏目标。

  (二)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寇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河道清淤疏浚、岸线和岸滩治理,强化河湖长制落实,寇河113公里河道维持清洁、通畅,松树水文站等4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均满足目标要求。

  (三)防洪兴利效益充分显现。防洪安全保障程度得到提高,有效应对2024年5轮强降雨,防洪减灾经济效益明显。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在满足生活用水需求基础上解决寇河流域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的矛盾,保障1.5万亩水田的供水安全。

  (四)人水和谐局面初步形成。通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寇河初步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局面,逐步恢复健康生命,流域生机重现,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社会亲水、爱水、惜水、护水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一)坚持联动协同。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要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建立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内部协调的工作机制,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确保目标协同、措施协同。

  (二)坚持系统治理。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要树立系统观念,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才能加快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三)坚持统筹协调。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统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是关键,以实现人水和谐为目标,保障合理用水需求,优化配置水资源,逐步恢复河湖良好连通性,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江苏省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江苏平原水网水情,积极推进丁堡河—江海河母亲河复苏行动,通过省、市、县三级系统治理与协同发力,复苏河段全线贯通,河道面貌和人居环境稳步改善。

  丁堡河、江海河纵跨南通、盐城两市和长江、淮河流域,是江苏沿海地区重要引江供水线,也是盐城东台、南通海安引水灌溉、排涝降渍、交通运输的骨干河道。多年来,由于河道淤积严重、闸站年久失修、岸坡冲刷坍塌,海安、东台部分区域供水保障及防洪除涝面临挑战。自列入首批母亲河复苏行动试点后,通过水系连通、清淤疏浚、护岸修复、闸站优化、生态河道等建设和优化配置、科学调度、监测计量等措施,有效改善区域引排条件,形成东、西两条输水线路,提升了供水保证程度,增加水环境容量,河道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打造出活水畅流的“母亲河” 。

  (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母亲河流域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超用水总量指标地区取水许可限批。将沿线取水计量设施建设列入省水资源监测体系,推进沿线取用水计量和在线监测实现全覆盖。依托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台账,动态掌握取水许可审批水量和实际用水情况。

  (二)优化流域水资源调配。制定丁堡河—江海河水量分配及调度方案,落实母亲河水权分配和优化调配。印发实施生态水位保障方案,建立生态水位监管机制,生态水位保障达到100%。统筹调度北凌新闸发挥挡潮排涝和畅流活水作用,调度贲家集泵站为北凌河补水活水,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河网水系连通。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恢复有流不畅河长20.6公里,拆除原丁堡南闸、丁堡河闸、丁堡闸,移址重建丁堡河闸并通水验收,新建老坝港闸接通江海河和新港干河。通过引入长江水,实现沿海灌区旱能灌、涝能排,提升了河道蓄水和通航能力。

  (四)强化河道生态治理。完成河道两侧护岸工程35.86公里,流域内建成农村生态河道70.5公里,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通过清淤疏浚、护岸修复、亲水平台修建等,显著提升了流域内河道引排能力,改善了农村河道面貌和人居环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实现全线贯通。丁埝断面生态水位保障率100%,复苏河段全线贯通。取用水计量和在线%。

  (二)河流水动力加强。丁堡河闸提前通过通水验收,河道引排能力有效提升;河道清淤疏浚恢复有流不畅河长20.6公里,水深基本维持在3.5米,河网输水能力明显提高。

  (三)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河道两侧护岸工程完成35.86公里,区域防洪保安能力得到加强;丁堡河沿线公里生态河道,水质从Ⅳ—Ⅴ类提升至Ⅲ类,河道面貌和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一)蓄泄兼筹、活水畅流。平原河网河道比降小,易受排水不畅、涝灾等影响。通过实施水系连通、优化闸站工程布局、加强水域岸线管控,有效改善区域引排条件,形成东、西两条输水线路,提升供水保证程度,增加水环境容量,打造活水畅流的“母亲河”。

  (二)团结治水、共治共享。南通海安与盐城东台签订共建共管框架协议,依据水位、水质情况科学调度水利工程,遇特殊情况协商确定引调水方案,打破行政壁垒,保障水资源合理调配、水环境稳步改善。制定水利工程调度方案,落实水资源调度计划,加大生态补水量,推动流域水网统筹发挥防洪、灌溉、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

  (三)规范管理、长治长效。省市县三级联动、协同发力,发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和河湖长协调机制作用,全流程强化取用水规范化管理,全覆盖推进取用水计量监测,全周期实施生态水位监测评价,有效保障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需求,推动河流自我修复。

  (四)科技支撑、智慧监管。建成堤东灌区智能应用系统、流域水资源调配系统,通过立体感知实现流域配水调度智能管理。制定平原水网地区生态水位确定规范,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水污染物通量研究,为母亲河生态持续复苏提供支撑保障。

  山东省积极落实母亲河复苏行动相关要求,通过构建新约束、新机制、新治理等举措,大汶河母亲河复苏成效明显,河道整治向绿延展、汶河生态向绿演进、产业发展向绿优化、文化焕新向绿传承,再现了“汶水徂徕如画”的历史盛景。

  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支流,也是泰安市的母亲河,泰安境内的干流长约占全河的78%。流域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非汛期来水少,枯水年(期)断流频繁。2017—2020年戴村坝下泄生态流量无法得到持续保障,平均达标率仅为35%。2023年,大汶河被列入水利部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山东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调度和水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走深走实,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以来,戴村坝监测断面生态流量达标率100%,实现全线贯通。沿河各地从保护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入手,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多元模式催动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沿河文化景点、遗址重新焕发生机,明石桥、大汶口遗址、禹王庙、戴村坝等历史文化遗产、沿河特色水文化景观节点再现“汶水徂徕如画”的历史盛景。

  (一)落实新要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山东深入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出台多项文件,严格大汶河流域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和刚性约束;泰安市评价现状水资源承载力、明确用水量上限,为政策落地提供依据,省市合力推动大汶河水资源合理利用。2021—2024年全市大汶河地表水实际耗水量均满足指标要求。

  (二)健全新机制,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制定水量调度和流量预警方案,形成“一机制”;融通水文预报、水量预警、生态流量预测“三平台”;直接调度水工程管理机构,实行日常和紧急调度“双线”推进,增下泄、减引水。流域式管理、动态化调度,确保了2021年以来戴村坝生态流量的持续达标。

  (三)实施新治理,强化水生态保护治理。泰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发总河长令高位推进,市级统一编制整治规划勾勒“大写意”;6个县市区因地制宜分段制定实施方案绘制“工笔画”。从“总指挥”到“最前哨”推进治理,开辟了多元化滩地利用模式,治理溢出效应不断放大。

  (一)河道整治“向绿延展”。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行动,创新开展河滩地集中整治;上下游协调联动,左右岸同向发力,河长促复苏,“独唱”变“合唱”。河湖治理的创新模式以集中整治“一子落”带动绿色发展“满盘活”,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走深走实。

  (二)汶河生态形态“向绿演进”。河道清淤疏浚、河岸生态修复、重构蜿蜒形态所打造的生态廊道可观汶河安澜、赏四季常绿、览百里锦绣、品乡村味道,这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也是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三)产业发展结构“向绿优化”。泰安各地多元模式催动水利新质绿色生产力。以肥城市为例,通过发展中草药、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和沙滩休闲、田园综合体、花海民宿等特色旅游业,推进河滩地集中整治先试先行,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复苏发展新路。

  (四)文化焕新活力“向绿传承”。明石桥、大汶口遗址、戴村坝等历史文化遗产与肥城黄金沙滩、宁阳汶禹景区、东平戴村坝文化公园等新建风光节点古今辉映;汶河新区再现“汶水徂徕如画”的历史盛景;沿河特色水工程与水文化风光绽放时代新韵,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打卡。

  (一)坚持理念引领是河湖复苏的前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认识河湖保护治理,才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二)坚持刚性约束是河湖复苏的关键。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要依靠制度体系建设。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的制度可以长期稳定地从根本上协调矛盾,修复和保护河湖生态环境。

  (三)坚持部门协同是河湖复苏的保障。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化部门协作,上下级联动,推动河流生态环境逐步复苏。

上一篇:至善学堂·大师行 吕西林:重大工程隔震减震研究与实例
下一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典型案例——大连市应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服务流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选线选址